开云·开云平台(中国)-App Store

学院|开云·开云平台新闻

当前位置:首页>>学院|开云·开云平台新闻

中国人民大学|开云·开云平台曾艳兵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讲学

发布时间:2023-07-11   浏览次数:0

2023年7月3日下午,中国人民大学|开云·开云平台文学院|开云·开云平台二级教授、博士生导师曾艳兵老师应邀在河北师范大学|开云·开云平台文学院|开云·开云平台报告厅作了题为《“火炬”悄然变“利剑”——卡夫卡小说<美国>的启示》的学术讲座。讲座由我院王文华老师主持,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全体教师和硕博研究生,以及学院|开云·开云平台内外感兴趣的众多师生到场聆听。


讲座伊始,曾老师指出当日凑巧是卡夫卡诞辰140周年纪念日,这个讲座非常具有纪念意义。卡夫卡的第一部长篇小说《美国》,相较于其他作品,学术界的研究力度还不够。单就《美国》中的一个细节描写来看,纽约自由女神手持的是一把“利剑”,而非现实中高擎的“火炬”。这一变动并非作者的失误,而是有意为之,有着深刻的意涵。从这一悖谬中我们其实可以窥见卡夫卡现代的写作方式、领略他对社会本质的敏锐洞察力。曾老师由此生发,剖析引证开来。

讲座的第一模块:“持剑而生:从自由到暴力的逆转”。曾老师深刻论述了美国暴力政治的发展与表现,其本以自由立国,后来却诉诸暴力、强制的手段获得所谓的世界领导者的地位,人为地干预世界发展进程,甚至狭隘地理解达尔文的“优胜劣汰”原则,将人分为“优等人”和“劣等人”。究其原因,曾老师援引了希利斯•米勒对《美国》的分析:主人公卡尔·罗斯曼的遭遇反映了美国的政治霸权,而根源在于美国政治思想中没有“共同体”这一观念。故此它只得以暴力维持社会秩序的区隔,以强权代替正义。

第二模块:“仗剑而行:技术噩梦与秩序暴力”。曾老师结合《美国》中的诸多意象来反思“政治权力依仗现代科学技术来运行”这一现象。小说中出现了诸多机器意象,它们反映出了现代科学技术带来了物质繁荣的同时,也带来了人的异化,人成了活在机器管制下的人,成了“非人”。《美国》中另一个重要意象进一步隐喻了现代人的困境,那就是主人公不断地“迷路”,这不仅是卡尔·罗斯曼一人的迷路,更是生活在技术机器时代的每一个现代人的迷路。

第三模块:“剑指天下:大屠杀的预演与共同体的焚毁”。曾老师在这一部分将文本中的情节与现实社会进行关联,特别强调了卡夫卡小说《美国》对纳粹种族大屠杀、极权主义政治、人类共同体焚毁的暗示。《美国》创作于1912—1914年,彼时上述事件并未发生或形成规模,但它恰恰预言了后来的一系列政治事件。这不仅说明了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可以留出丰富的阐释空间,更印证了作家能够洞察未来的伟大之处。

曾老师的演讲结束之后,王文华老师总结性地谈了他的心得体会。卡夫卡不仅是现代文学的先知者,也是现代社会的先知者。曾老师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《卡夫卡与中国文学、文化之关系研究》的主持者,他的讲座基于对卡夫卡《美国》的文本细读,从一个反常的症候入手,诊断出这部长篇小说是一个巨大的象征,一个深刻的隐喻。它刺破了美国梦的虚幻的泡影,激发了读者对西方权力政治和科技理性的反思。曾老师的讲座不仅让我们领略了卡夫卡式写作的魅力,也为我们示范性演绎了文学研究的路数与目标。在场师生也围绕讲座主题与曾老师进行了交流互动,曾老师在答疑解惑的同时,还分享了自己几十年来从事卡夫卡研究的一些轶闻趣事,整个讲座气氛融洽热烈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撰稿人:杨俊剑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校稿人:赵 莹


XML 地图